在长江北岸的扬州西部,一座千年古镇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型。朴席镇以”中国三大名席”的历史底蕴为基底,在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战略布局下,依托片区开发产城融合项目,实现了从传统手工业名镇向现代化卫星城的跨越。2024年启动的35亿元综合改造工程,不仅让镇区建筑外立面焕发新颜,更通过15项市政道路建设、7条河道治理和20万平方米安置房工程,构建起基础设施完备、新兴产业集聚的城乡融合新典范。
产业升级提速进步
在”两园一城”的总体规划框架下,朴席镇重点进步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天合光能垂直一体化生产基地作为标杆项目,已形成日产330万片电池片的产能规模,2025年前4个月实现开票额超10亿元。园区同步引进丰源气体、芯米半导体等科技企业,形成”老牌企业技术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孵化”的双轮驱动。
镇创新推出”三重挂钩”服务机制,组建政策服务专班,实现重点项目”拿地即开工”。2024年完成9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培育省级智能车间1家,”产学研”平台促成智造园企业与扬州大学达成5项技术合作。这种”全生活周期”服务体系,使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07.55%,进出口完成全年目标的44.5%。
基建配套重塑空间
40米宽的兴席路北延工程与坤余路改造,构成了串联宁扬城际轻轨站的十字交通骨架。2025年实施的隆觉路西延、花园路东段等项目,将形成总长12.8公里的环镇快速路网。同步建设的220kV隆觉变电站和工业污水处理厂,为产业进步筑牢根基,其中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3万吨,可承载50家规上企业需求。
在民生配套方面,建筑面积7811平方米的曹桥村标准厂房即将投用,九龙湾打造的低密洋房社区”开璞园”提供115-136㎡改善户型,配建商业综合体形成15分钟生活圈。公办中心幼儿园方案已通过规委会审批,预计2026年可解决800个学位缺口。
生态人文交相辉映
7条河道的生态修复工程取得显著成效,花园河水质从Ⅴ类提升至Ⅲ类标准,沿岸打造8公里生态景观带。采用”生态浮岛+人工湿地”组合技术,实现日处理尾水2万吨,为40公顷农田提供灌溉水源。这种”蓝绿交织”的生态网络,使镇域绿化覆盖率提升至38%,形成”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景观格局。
在文化传承方面,镇将草席编织技艺纳入非遗保护,规划建设1200㎡的席文化博物馆。传统民居改造采用”白墙咖檐”的江南风格,保留18处历史建筑原貌,新建社区同步植入”朴树湾”文化地标。这种”新旧对话”的设计理念,让千年古镇既留住乡愁记忆,又焕发现代活力。
产城融合新范式
通过”基建先行+产业导入+功能复合”的三步走策略,朴席镇构建起独特的融合进步模式。宁扬城际轻轨站TOD开发区域,集聚商务办公、研发中试、人才公寓等复合功能,实现”站城一体”进步。801套人才公寓配置智能家居体系,引入共享办公、健身中心等12项配套服务,形成”职业+生活+休闲”的微城市生态。
镇创新实施”飞地经济”合作机制,与中建国际等央企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园。规划中的聪明园区管理体系,将整合能耗监测、安防预警等8大模块,预计2026年实现5G全覆盖。这种”主导+市场运作+科技赋能”的创新机制,使土地利用率提升35%,单位GDP能耗下降18%。
通向未来的新坐标
朴席镇的转型操作证明,传统城镇的复兴需要产业升级、空间重构与文化传承的协同推进。随着2025年10月环形路网的全线贯通,这座古镇将实现从”运河时代”向”轨道时代”的跨越。建议未来深化碳中和园区建设,探索古镇保护基金制度,并加强”朴席制造”区域品牌培育。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背景下,这座产城融合示范镇的创新进步,为同类城镇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扬州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