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指挥真的很差吗?为何一直攻不下高丽国?
1、李世民坐镇,没费吹灰之力,一战高句丽被打服了,高句丽损失惨重,以前占领中原的地方也被收回了,高句丽赶紧服软,停 别发了我服了。但短时刻内未能攻克,直到九月十八,太宗见天气日益寒冷,粮食将尽,不宜再攻,下令撤军。等到了高句丽境内有发现当地的城镇要塞全都建在辽东丘陵、绕河谷和朝鲜的群山之中。
2、战略和战术上的失误:在战争中,除了兵力之外,战略和战术的运用也至关重要。李世民在征伐高丽时可能存在战略和战术上的失误,导致未能充分发挥兵力优势。聊了这么多,唐太宗李世民征伐高丽时虽然兵力有余,但由于多种影响的综合影响,最终未能成功。
3、李世民虽然兵力有余,然而很明显在兵力这一方面有一些不足够。征伐高丽的经过中,李世民难免有一些操之过急,连续三次都没有顺利的打败对方,这就说明并不是如此容易攻下。
4、李世民亲自渡过辽河,抵达辽东城下,大军开始猛攻辽东城(隋炀帝第一次东征时折戟处)。 在李世民、李勣的指挥下,唐军充分使用各种攻城手段,攻取了辽东城、白岩城,取得了巨大胜利。 虽然如此,高丽依然没有像过去的东突厥、吐谷浑一样陷入混乱。
唐太宗李世民是怎样征战高丽的?结局又怎样
于是唐军处于劣势却猛烈出击,高句丽兵始料不及,被冲乱阵型大败而归。唐太宗大军兵到后,把辽东围得水泄不通,日夜攻打。乘着刮南风的机会,唐太宗指挥士兵点燃城池西南楼,顺风放火。高句丽军抵挡不住了,辽东陷落。唐军杀高句丽兵一万多人,俘虏一万多人,除了这些之后还有百姓四万多人。攻克辽东后,唐军继续向白岩城进发。
途中,唐太宗告诉仆从,四面基本稳定,就剩这一处了。在我死之前,好的将军还有能量,一定要把它赶走。夏天,许秘密出行,突然出现在辽东城下,吓坏了高句丽士兵。张俭颍州刺史李道宗将军也带兵进入辽东,杀害高句丽人,斩首数千人。四月,唐军攻破高句丽盖木城,俘虏两万余人,缴获粮食100多万石。
太宗派使臣带着诏书命令高丽撤兵,泉盖苏文拒绝唐使,太宗于是决定出征。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不顾太子的苦劝,亲率六军东征高丽,并令太子留守定州监国。唐军深入高丽,一路上攻城略地,所向披靡,未多久便攻打至朝鲜安市城,由于守城城主的苦战,唐军随后陷入僵持。
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时,唐军取得多次大胜,单是其中消灭高句丽的高延寿高惠真15万军队的那次,唐军还缴获马五万匹,牛五万头,铁甲万领,以及大量其他装备。)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战果远大于损失。
唐太宗李世民派遣司农丞相里玄奖出使高句丽,希望其能停止战争。然而,高句丽的莫离支泉盖苏文却拒绝了这一请求,使得唐太宗不得不决定发兵东征高句丽。这场战争被称为唐灭高句丽之战,是7世纪时期在高句丽、百济与唐、新罗之间爆发的激烈战斗。最终,高句丽被唐朝所击败。
在这场战争中,唐军也损失惨重,高句丽的顽强远远超出李世民的预料,唐朝将士们战死、冻死者不计其数,又疾病流行、粮草不足等影响,士气大不如前。在安市之战失败后,李世民最终决定退兵。
唐太宗灭15万大军,为何还没拿下高句丽?
1、唐太宗征高句丽之役失败的最重要缘故在于战略上要求稳扎稳打,这一点古代史家也已经指出,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在分析唐太宗征高句丽之役失败的缘故时说:“太宗之定天下,多以出奇取胜,独辽东之役,欲以万全制敌,因此无功。应该说,胡三省的评价一语中的。
2、可见,粮食和饲料的匮乏是唐太宗未能攻下高句丽的重要缘故。高句丽的天气更糟糕。高句丽位于今天中国的东北。高句丽由于纬度高,气候很冷,冬天比其他地区开始的早。
3、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军向辽东进军。唐太宗在路上对手下人说,四方基本安定了,就剩下这一块地方了,趁着我还没死,良将们还有精力,一定要解决掉。夏季,徐世绩暗渡陈仓,突然出现在辽东城下,高句丽士兵大骇。营州都督张俭和杰出将领李道宗也率兵进入辽东,击败高句丽兵,斩首数千。
4、可以说,李世民作为军事家,也算为灭高句丽打下了应有的基础。打败仗缘故之二,薛延陀难题。薛延陀是在贞观四年灭了东突厥后崛起的一个势力。由于他们革新了骑兵战法,战力比突厥要强。在李世民处理西方难题的同时,薛延陀逐渐做大。
5、然而还是有少部分的少数民族并没有收复,其中就有高句丽,因此高句丽和唐朝一直处于战争情形,这非常的不利于边境的稳定。当时唐朝的掌权者,对此非常的不放心,然而连年征战也也没有拿下高句丽,那么高句丽到底有什么优势,让唐太宗对此非常的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