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戈分别是什么意思 干戈 汗青分别指什么? 干戈是什么兵器图片
“干戈”和“汗青”是中国古代诗文中的常见意象,分别具有特定的历史含义和文化象征:
一、干戈:战争与兵器的象征
-
本义
- 干:古代防御性武器,即盾牌。秦代称“盾”,其他诸侯国多称“干”。
- 戈:进攻性长柄武器,兼具钩、刺功能,是古代战场的主要兵器。
- 二者合称“干戈”,最初代指所有兵器,如《礼记·檀弓’里面“执干戈以卫社稷”。
-
引申义
- 战争与冲突:因兵器与战争直接关联,“干戈”逐渐成为战争的代称。例如文天祥《过零丁洋’里面“干戈寥落四周星”,即以“干戈”指代抗元战争的惨烈。
- 武舞与武力:古代武舞以干戈为道具,如《礼记》记载“春夏学干戈”,象征军事训练;后世也以“干戈”指代武力或兵士。
二、汗青:史册与文化的载体
-
起源与工艺
- 制作工序:古代以竹简记事,需将青竹火烤去水分以防虫蛀,烘烤时竹片渗出水分如汗,故称“汗青”。
- 书写材料代称:因竹简是文字载体,“汗青”逐渐代指书册,后专指史籍。如《过零丁洋’里面“留取丹心照汗青”,即以“汗青”喻青史留名。
-
文化象征
- 历史记载:与“史册”同义,但更具文学色彩,常用于诗词以符合平仄或押韵需求。例如朱熹曾感叹“汗青有期”,表达对历史留存的期待[]。
- 灵魂传承:通过“汗青”记载忠烈事迹,如文天祥的丹心气节、李煜的亡国哀思,均借“汗青”传递文化记忆。
三、对比与关联
意象 | 本义 | 引申义 | 诗文例证 |
---|---|---|---|
干戈 | 兵器(盾与戈) | 战争、武力、冲突 | “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 |
汗青 | 竹简制作工艺 | 史册、文化传承、灵魂不朽 |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
四、文化深意
- 安宁理念:“化干戈为玉帛”将战争(干戈)与安宁(玉帛)对立,呼吁以文明取代暴力,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与和谐想法。
- 历史观照:二者常并用于怀古诗文,如李煜“几曾识干戈”与文天祥“丹心照汗青”,分别以战争与史册反思个人命运与民族兴衰。
若需进一步了解相关诗文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具体文献或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