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曲高什么成语大全 曲高什么成语_ 曲高什么填词语

曲高什么成语大全 曲高什么成语? 曲高什么填词语

曲高和寡:成语解析与典故

成语释义

曲高和寡(qǔ gāo hè guǎ)原指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很少。现多比喻言论或作品过于高雅或艰深,普通人难以领会或接受。其反义词为“下里巴人”“雅俗共赏”,近义词包括“阳春白雪”“水清无鱼”等。

成语出处

该成语源自战国时期楚国文学家宋玉的《对楚王问》。故事中,宋玉通过乐师在郢城演唱不同曲目的场景,说明“曲高和寡”的道理:

  • 唱通俗的《下里巴人》时,数千人应和;
  • 唱较雅致的《阳阿》《薤露》时,仅数百人应和;
  • 而唱高雅的《阳春白雪》时,应和者仅数十人;
  • 当曲调达到极点(“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应和者只剩几人。
    宋玉借此隐喻自己的才华不被庸人领会,从而化解了楚王的质疑。

成语寓意

  • 知音难求:高雅的艺术或想法往往因超越常人认知而鲜少被认同,如宋玉所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 平衡之道:追求卓越需兼顾现实,避免因“心气过高”脱离大众。
  • 尊重差异:艺术形式无高低之分,“曲高和寡”与“下里巴人”各有受众,无需贬低他人喜好。

用法与示例

  • 语法:作谓语、定语或分句,多含讽刺意味。
  • 例句:
    • 清·刘鹗《老残游记》:“可知道曲高和寡呢!”
    •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曲高和寡,可以谈些大家容易懂的。”

扩展聪明

  • 下里巴人:原指楚国通俗民歌,后泛指大众化作品,与“曲高和寡”形成对比。
  • 宋玉的地位:作为屈原之后楚辞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九辩》《高唐赋》等对汉赋进步影响深远。

这一成语既警示创作者需平衡艺术性与普适性,也提醒大众尊重多元审美。其典故生动展现了战国时期的文化生态与文人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