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借代手法 什么叫借代? 什么是借代?运用借代应注意什么问题?
关于“借代”的修辞手法解析
借代是一种通过借用与本体密切相关的事物名称来代替本体的修辞手法,其核心在于利用事物间的关联性实现语言表达的生动性与简洁性。下面内容从定义、类型、影响及与借喻的区别四个维度展开说明:
一、定义与基本原理
-
基本概念
借代指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名称,而是借用与之存在密切关联的另一事物来替代。被替代的称为“本体”,替代的称为“借体”,本体在表达中不出现。例如“红领巾参加活动”中,“红领巾”借代少先队员,通过标志性服饰替代人物本体。 -
关联性基础
借代成立的关键在于借体与本体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如部分与整体、特征与本体、工具与功能等。例如“沉鳞竞跃”以“鳞”代鱼,属于部分代整体。
二、主要类型及示例
根据借代关系的不同,可细分为下面内容类型:
- 部分代整体
- 用事物的代表性部分替代整体,如“孤帆一片日边来”以“帆”代船。
- 特征代本体
- 以显著特征替代本体,如“白领”代指职场人士。
- 具体代抽象
- 用具象事物替代抽象概念,如“烽烟”代指战争,将抽象概念形象化。
- 专名代泛称
- 用典型个体名称替代同类群体,如“千百万个*”代指反抗者群体。
- 工具代本体
- 以工具或容器替代相关事物,如“揭不开锅”代指缺乏食物。
三、修辞影响
- 语言生动化
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替代抽象概念,如“旌旗十万斩阎罗”以“旌旗”代军队,增强画面感。 - 表达简洁化
如用“杜康”代酒(曹操《短歌行》),避免冗长描述。 - 情感强化
臧克家《有的人’里面“把名字刻入石头”以“石头”代纪念碑,隐含对反动者的讽刺。
四、与借喻的区别
- 关联性质
- 借代基于相关性(如部分与整体),借喻基于相似性(如“嫩苗”喻指人才)。
- 转换可能
- 借喻可改为明喻(如“人才如嫩苗”),借代则无法转换。
- 本体出现情况
- 借代中本体不出现,借喻的本体可能隐含但可通过语境还原。
五、应用场景
- 文学创作:如朱自清以“黄山谷”代指其诗歌风格。
- 日常语言:如“诸葛亮”代指智者。
- 广告与演讲:通过借代增强表达感染力,如“锦茵银烛按《凉州》”以地名代乐曲。
借代通过相关性实现语言的艺术化表达,其分类多样且应用广泛。领会其与借喻的核心差异(相关性 vs. 相似性)是掌握这一修辞手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