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全面比较双学位与双学士的核心区别及其应用价值 双学位性价比高吗

在高等教育多元化进步的背景下,“双学位”与“双学士学位”常被混淆,实则二者在制度设计、社会认可及职业待遇上存在本质区别。双学位通常指学生在本科阶段跨学科辅修另一专业课程后,由高校自主颁发的辅修证书(标注于主修学位证或 );而双学士学位是经教育部审批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学生通过高考直接进入或校内选拔,最终获教育部备案的双学位证书(注明两个学位)。这种差异不仅关乎学术路径的选择,更直接影响职业进步的起点与高度。

一、审批权限与法律效力

双学位属于高校自 范畴。学校可根据教学资源开设辅修课程,学生完成学分后获本校颁发的辅修证书(非独立学位证),其效力限于校内认可,教育部无统一备案。例如北京大学规定,辅修专业仅在主修学位证书中注明,不单独发放学位证。

双学士学位需教育部审批。项目依托的学科须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且分属不同学科门类,经省级学位委员会及教育部双重审核。其学位证书由教育部统一制作、学信网注册,与主修学位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如上海交通大学明确,双学士学位证书标注两个学位信息,享受民族规定的学历待遇。

二、培养模式与时刻成本

双学位以“辅修”形式开展。学生在主修专业外跨学科选课,无独立培养方案,课程与主修专业“同质管理”。例如北京大学允许学生在毕业时按所修学分申请辅修证书或调整为双专业标注,但未达到学位要求者仅获结业证明。此类项目对进修年限无额外延长,但需学生自主协调课程冲突。

双学士学位为一体化培养。教育部要求制定融合型课程体系,总学分不超过190学分,且交叉课程需占核心课程学分的1/4以上。学生需通过高考或校内选拔进入项目,部分高校(如华南理工大学)采用“2+2”模式:前两年进修双专业基础课,后两年分流主修路线。其管理严格,如主修课程不及格可能被终止双学位资格。

三、证书形式与职业待遇

双学位:单一证书,无民族待遇保障。 仅标注双专业名称(如“XX专业,辅修YY专业”),学位证注明两个学位但无独立编码。民族对毕业生待遇无明文规定,企业认可度依赖高校声誉。例如教育部2008年答复称:“我国尚无适用于‘双学位’的相应政策”。

双学士学位:双证认证,等同研究生待遇。学生获注明双学位的独立证书(如“工学-经济学学士”),且可报考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公务员岗位。国务院明确规定:双学士学位起点工资与研究生班毕业生相同。例如上海交通大学规定,未达到双学位要求但满足辅修条件者,可降档为辅修证书。

四、历史沿革与政策导向

双学位源于高校自主探索。2019年前,辅修专业常被称作“双学位”,但教育部多次声明“无‘双学位’制度”,仅认可其辅修属性。2017年后部分高校将辅修备案至学信网,标注“辅修”以示区分。

双学士学位替代第二学士学位。第二学士学位(本科后教育)因研究生教育普及于2019年被国务院取消,转而推广“高起点、高标准”的双学士学位项目。其定位为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主渠道,如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数学实验班”、四川大学“法医学-法学”等。

重点拎出来说与建议

双学位与双学士学位的核心差异在于:前者是高校自主的辅修认证,后者是教育部审批的复合型学位项目。这一差异决定了二者在证书效力、培养质量和职业进步上的分层。随着2020年《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实施,双学士学位项目逐步规范化,但其质量保障仍需加强:

1. 学术监管:需建立跨学科课程评估体系,防止“学分拼凑”;

2. 资源配套:高校应保障双学位项目的师资与经费,避免主辅修课程资源失衡;

3. 政策衔接:进一步明确双学士学位在公务员考试、职称评定中的细则。

未来可探索双学士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贯通机制,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已试点双学位项目直升保研名额倾斜,为跨学科人才提供持续进步通道。对学生而言,选择双学士学位需兼顾学术兴趣与职业规划,理性评估自身进修力——毕竟,获得双学位的光环背后,是双倍的课程压力与不容妥协的学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