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内容是幼儿园小班观察记录及分析措施的完整框架与实例,结合《3-6岁儿童进修与进步指南》和教师操作,旨在帮助教师科学记录、解读幼儿行为并提供有效支持。
一、观察记录基本要素
1. 目的与目标
例:观察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合作难题解决的能力 。
2. 记录内容(客观描述)
例:“张挽忻用棍子插入三角洞搭建跨栏,对同伴喊:‘不要动我的!我要搭最高的!’” 。
3. 记录技巧
二、分析与解读技巧
1. 对照进步标准
结合《指南》分析行为水平,例如:
2. 多角度归因
| 维度 | 分析路线 | 案例 |
| 个体进步 | 能力水平、兴趣点 | 反复攀爬绳网体现动作协调性达标 。 |
| 环境影响 | 材料投放、空间设置 | 新材料引发探索但制度缺失致频繁换区 。|
| 社会互动 | 冲突解决、语言沟通 | 用“要分享的”交涉玩具,但未成功 。 |
3. 识别深层需求
三、教育措施建议
1. 环境与材料调整
2. 针对性介入策略
3. 家园共育
四、经典案例示范
观察背景:
> 幼儿姓名:王语航(3岁8个月)
> 观察目的:大型玩具活动中心情调节与动作进步 。
观察实录:
> 8:36-8:39 攀爬架区:王语航手脚并用爬至顶点,跨坐翻转后拍手跳跃,连续4次后微笑休息;同伴搭话时未回应。
分析与思索:
1. 动作进步超龄(5-6岁“安全攀爬”能力达标);
2. 重复行为满足自我挑战需求;
3. 无语言互动→需加强社交引导。
措施:
1. 增设双人合作器械(如摇船);
2. 游戏引导对话;
3. 家园反馈“今日勇气事”增强成就感 。
五、常见难题对策
1. 记录主观化 → 避免“攻击性强”等标签,描述行为:“伸手拿玩具未被允许后推人”。
2. 分析表面化 → 结合学说:如“抢夺玩具”反映物权敏感期特点,非道德难题 。
3. 措施空泛 → 具体到场景:如“在娃娃家投放两个同款娃娃,减少争抢” 。
> 关键提示:观察记录的核心是“看懂孩子,支持进步”,避免为记录而记录。持续追踪同一幼儿的行为变化(如每周1次),才能形成有效成长档案 。
以上模板与案例可直接用于教师日常职业,更多实操表格(如区域观察表、户外游戏记录表)可参考:[幼儿园小班区域观察记录表] ,[幼儿行为观察五步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