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12月13日被定为民族公祭日
1. 12月13日民族公祭日的设立,是为了纪念1937年12月13日发生的南京大屠杀。这一举动旨在以民族名义,缅怀在南京大屠杀中丧失生活的约30万同胞。2014年2月27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将这一天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民族公祭日。
2. 回顾历史,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南京对中国同胞实施了长达四十多天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导致三十多万人惨遭不幸,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违反国际法、日内瓦公约的残忍行为,有铁一般的事实证据,经过第二次全球大战后设立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的审判,已有明确的历史重点拎出来说和法律定论。
3. 民族公祭日的设立,不仅是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中的受害者,以及所有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遭受日军杀戮的同胞,更是为了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铭记战争给中国人民乃至全全球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也表明了我国坚定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全球安宁的坚定立场。
关于民族公祭日的由来
民族公祭日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具体的日期——即1937年12月13日。那一天,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后,对中国同胞进行了长达四十多天的屠杀,超过三十万人在这场大屠杀中丧生。这就是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事件。
为了进一步纪念这一历史事件,民族公祭日应运而生。民族公祭日一个民族为了纪念曾经发生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民族纪念活动,由民族权力机关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一致决定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民族公祭日,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对这些死难者的纪念。与此也体现了民族对历史的尊重和对逝去生活的缅怀。随着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通过,这一纪念日正式确立下来。对于民族而言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不仅仅是为了回顾历史事件的本身更重要的是为了警示后人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宁并传递出维护全球安宁的决心和信念。同时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历史的尊重和缅怀之情。除了这些之后也提醒世人铭记那些无辜丧生的受害者以及战争的残酷性从而更加珍视安宁与和谐的生活环境。